陳瑞祺永援中學(分校) ,原名 「粵華分校」,乃由當年慈幼會中華會省省會長陳基慈神父於一九五四年邀請母佑會修女接辦。修女秉承會祖聖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精神造福貧苦兒童及青少年,為社會作育英才。當時只有四班:幼低、幼高、小一及小二。由羅國香修女主理,共有學生五十七人。翌年學生人數增至百多人,校舍不敷應用,承蒙崔樂琪先生介紹羅保博士兩度資助本校增建課室七個及辦公室兩個,至一九六六年學生增至四百七十多人。
鑑於本澳人口日增,增加學額為造福更多莘莘學子,自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之事。遂於一九八九年八月拆卸粵華分校,重建新校舍。學生則暫借陳瑞祺永援中學上課。
新校舍於一九九零年九月正式落成,命名「永華學校」,樓高四層,共有課室二十一個,特別室六個,分別為:音樂室、視聽室、遊戲室、教員資料室及祈禱室,另設有天台操場供學生嬉戲用。
為配合現代先進教學之需求,除購置實用之教育器材:如投影機、過膠機外,更於每室裝置電腦,使學生增加學習興趣。
由於陳瑞祺永援中學之校舍不敷應用,故將原有的幼稚園於新校舍落成的同年遷入永華,與前粵華分校之學生合併。因人數增多,幼稚園共設十七班,小學八班,共二十五班,全校學生九百三十五人。本校與陳瑞祺永援中學同屬母佑會管理,為方便兩校在教育各方面的聯繫,獲教青局批准,於一九九二年九月易名為陳瑞祺永援中學(分校)。
既然陳瑞祺永援中學(分校)源自粵華分校與永援幼稚園,因此就負起為粵華中學及陳瑞祺永援中學培育準小學學生的任務,所以,幼高畢業後部份男、女生直升永援中學之小一,而其餘男生則完成小三課程後,升讀粵華中學之小四年級。為配合兒童身心發展,有利於學習,本校幼稚園採用活動教學法,而小學亦以靈活的方式教學,務求學生輕鬆愉快投入學習,為擴濶學生視野亦安排學生參觀各項公共設施及探訪公共服務機構。
為使學生獲得更多活動空間,在校董會的贊成與學生家長支持下,於一九九六計劃加建校舍一層,落實於九八年增添了遊戲室、圖書館、美勞室、音樂室,多媒體室等,計劃於九九年投入運作。
為促進教育完善發展,本校之小學教育任務在二零零一年七月份結束。從此,升讀粵華小學的男生,完成學前教育後就直接升讀鮑思高粵華小學,本校則全面發展學前教育,這樣集中資源,方便了空間的運用,設施的配合,人員的編制,時間表的安排,在教育理想上持守全人教育的預防教育法,啟迪幼兒潛能,發展多元才能,為資訊世界培育有批判能力,富創意,勇於負責及成熟人格的幼兒奠立基礎。
為追上瞬息萬變的時代,本校每年皆組團前往澳門鄰近地區作觀摩教學探訪,吸取新知識以謀改進。此外更鼓勵老師積極進修,參加座談會、研討會等以收教學相長之效。
透過年中三次家長會,促進校方與家長之溝通交流,使學生能在品德與學業方面均有長足進步 。
本校為非公共學校網之不牟利私立學校